教宗方濟各致函
說明信徒們如何於特殊慈悲禧年獲得大赦
致我可敬的弟兄
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
菲西凱拉總主教:
慈悲禧年即將於12月8日來臨,值此之際,促使我全神貫注於我認為必須關注及投入的幾個要點,以使慈悲禧年成為所有信徒與天主慈悲相遇的真實時刻。我真心希望慈悲禧年能使人擁有親近天主父活生生的經驗,並親身體會祂的溫柔,進而能堅定每個人的信德,也因此活出更有效的見證。
我最先想到的,是在各教區所有的信徒及到羅馬的朝聖者,他們會體驗到慈悲禧年的恩寵。我希望慈悲禧年的大赦可以使每個人真正的經驗到天主的慈悲──天主父向我們顯示祂的面容,來與我們每個人相遇,祂接納及寬恕每一個人,將我們所犯的罪過完全拋諸腦後。為了能獲得大赦,信徒們必須作簡短的朝聖之旅,前往聖門,即各教區主教所指定的教堂或主教座堂,以及在羅馬的四座宗座聖殿,這是信徒們的深切渴望及真切悔改的標記。同時,我也特別規定,在有開啟慈悲之門的教堂或朝聖地,或者在傳統上被認定為禧年朝聖地的教堂,也可以頒布大赦。當然,在這重要時刻,首先必須同時參與和好聖事,且以思念天主慈悲的心參與感恩聖祭。在舉行這些聖事時,必須要宣認信仰,並請為我個人祈禱,以及我心中所懷有的意向和為教會及全世界的益處祈禱。
此外,我也考慮到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前來聖門的人們,尤其是那些病患、老人和獨居的人,他們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不能出門遠行。但他們若接受自己的疾病和苦楚,作為親近上主的經驗,為他們而言,會帶來極大的幫助,因為上主在祂的苦難、死亡和復活的奧蹟中,給人指出了賦予痛苦和孤獨意義的信仰途徑。面對這些考驗,要以信德和喜樂的望德去生活,同時領聖體、參與彌撒或是團體祈禱,不論是親身參加或是透過各種管道跟方式,都可以獲得慈悲禧年大赦。我也想到坐監的人,他們失去了自由。慈悲禧年就是要給眾人獲得大赦的機會,其中也包括很多下述的人,他們是罪有應得,卻已良心發現,真心渴望重返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願他們全部都能具體地被天主父的慈悲觸動,因為天主父渴望接近最需要祂的寬恕的人。他們在監獄的小聖堂也可以獲得大赦。他們在越過牢 房的門檻時,將心思意念和祈禱交託給天主父,這樣為他們而言,就代表跨越聖門;因為天主的慈悲,可以轉變人心,也可以將監獄的鐵條轉變成自由的經驗。
我曾要求教會在這慈悲禧年時刻,重新發現神哀矜與形哀矜所蘊藏的豐富意義。的確,天主慈悲的經驗,正如耶穌基督親自教導我們的,在具體見證行動上,成為可見的。每當一位信徒親身成就以上其中之一兩個的善工,他就必能獲得慈悲禧年大赦。天父的愛不排斥任何人,因此要下決心,靠天主的慈悲而活,為獲得完全寬恕的恩寵。這大赦是慈悲禧年的全大赦,我們要以信德、愛德和望德慶祝和善度此慈悲禧年,以結出慈悲禧年本身的果實。
另外,也可以為亡者獲得慈悲禧年大赦。我們藉著他們遺留的信德和愛德的見證與他們緊密相連。當我們在舉行感恩祭紀念他們時,我們就能在諸聖相通功的偉大奧蹟中,為他們祈禱,祈求天父慈悲的面容能將他們從各種罪過中解救出來,並且緊緊擁抱他們,迎接他們進入永恆的福樂。
今日世代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對生命的態度有所改變。有一種非常普遍和漠不關心的心態,導致我們個人和社會麻木,無法迎接新的生命。有些人只在表面上意識到墮胎的悲劇,似乎並不瞭解此一舉動所帶來的極大危害。相反的,有許多其他人,雖然將墮胎視為一種挫敗的經驗,但卻以為別無選擇。我特別想到所有曾經墮胎過的女子。我清楚知道,有許多情境會導致她們做此決定。我也知道這是一個人生的悲劇和道德的考驗。我曾遇過這麼多的婦女,因為她們曾做出此一難以忍受和痛苦的決定,心中一直帶著這道傷疤。在她們身上曾經所發生的,的確很不公平,然而,只有明白真理,才不至令人失去希望。天主的寬恕絕對不會拒絕給悔罪的人,特別是當她懷著真誠的心,尋求領受告解聖事,為要與天父和好。為此,即使任何成文法則另有規定,我決定授權予所有司鐸,在慈悲禧年赦免曾犯墮胎罪的婦女,讓所有告罪者,真心懺悔,尋求罪赦,能獲得寬恕。願所有的司鐸作好準備,來完成此重要任務,以真誠的話語接納,又幫助當事人省思所犯的罪過,並指出一條悔改的道路,使她獲得天父真實又慷慨的寬恕──在祂的臨在下,萬物更新。
最後,我要特別考慮一些信徒們,他們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前往部分聖堂,參加由聖庇護十世司鐸兄弟會的司鐸所舉行的各項禮儀。本次慈悲禧年,不排斥任何人。來自不同的地區的幾位主教弟兄們,讓我知悉他們的善意和施行聖事的良好作法,儘管從牧靈的角度上,他們身處在一個並非理想 的情況。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尋得方法,和聖庇護十世司鐸兄弟會的長上,恢復完全的共融。但在此刻,為了該團體信徒的益處,我規定在慈悲禧年期間,那些尋求聖庇護十世司鐸兄弟會的司鐸舉行和好聖事的信徒們,將有效的及合法的獲得罪過的赦免。
我將此特殊禧年的所有準備工作託付給慈悲之母,祈求她保守,並依恃她的轉求。
教宗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
2015年9月1日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