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主教方濟各
天主的眾僕之僕
頒布 2025 禧年詔書
望德不叫人蒙羞
願閱讀此詔書者,心中希望滿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 羅五 5), 這是聖保祿宗徒滿懷希望向羅 馬基督徒團體發出的勉勵之言。根據亙古通今的傳統,教宗每 25 年頒布一次禧年, 2025 即將來臨的禧年將以「希望」作為核心訊息。我衷心期盼那些懷著望德的朝聖 者,能親身前來羅馬參與聖年慶典,也希望所有其他無法親臨聖伯多祿宗徒和聖保 祿宗徒之城的人,能在其居住地的教堂慶祝聖年。願禧年為你們每一個人而言,都 是與主耶穌真切相遇的時刻,主耶穌是我們救恩的「門」(參閱:若十 7、9),教會 永遠有責任隨時隨地向眾人宣講祂是「我們的希望」。(弟前一 1)
人人都知道什麼是希望。雖然我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每個人的心裡都因 懷著希望而有所期待和嚮往。然而,我們有時也會因前途茫茫而產生矛盾的情緒: 從信心滿滿到憂心忡忡、從平安祥和到焦慮不安、從堅定信念到猶豫懷疑。我們有 時也會遇到對未來灰心喪志、悲觀失望、憤世嫉俗的人,他們好像看不到世界會帶 來幸福和希望。願禧年成為我們眾人重燃希望的機會,天主的話語會幫助我們找到 希望的原由。因此,讓聖保祿宗徒寫給羅馬基督徒的訓誨作為我們的導引。
希望的箴言
2.「我們既因信德成義,便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天主和好了。藉著耶穌我們得 因信德進入了現今所站立的這恩寵中,並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榮而歡躍。……望 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 (羅五 1~2、5)。在這篇書信中,聖保祿宗徒提出很多值得反思的觀點。我們知 道,在《羅馬書》裡,標誌著聖保祿宗徒在福傳工作上具有決定性的轉捩點。在 此之前,他一直在羅馬帝國東部開展工作,但現在他把重點轉向羅馬,以及在世 人眼中羅馬所代表的意義。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為了傳揚福音,遠 達地極,他接受這挑戰。羅馬教會並非由聖保祿宗徒創立,但他深感有必要趕往 那裡,好能把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的福音帶給每個人,這是一個 信守許諾、邁向光榮及充滿希望的訊息,一個以愛為根基,永不讓人失望的訊息。
3. 「希望」由愛而生,且建基於耶穌在十字架上被刺透的肋旁所賜予的愛:「因為, 假如我們還在為仇敵的時候,因著祂聖子的死得與天主和好了;那麼,在和好之後, 我們一定更要因著祂的生命得救了」(羅五 10)。祂的生命體現在我們的信仰生活 中,始於聖洗聖事,並在對天主恩典的順服中成長發展,且被望德滋養,因聖神的 德能不斷更新和堅定。
聖神時刻臨在於旅途中的教會,並以望德之光照亮所有信眾。祂的這道光持續燃 燒,如同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恆久照亮及激勵我們。基督徒的希望不明欺暗騙, 因為這希望是建基於堅定的基礎之上:「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嗎? 是窘迫嗎?是迫害嗎?是饑餓嗎?是赤貧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然而,靠 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 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 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 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羅八 35、37~39)。在這裡,我們看到這希望在考驗中堅定 不移,因為望德是以信德為基礎,以愛德去孕育,讓我們能在生活中奮勇前進。正 如聖奧斯定所觀察到的:「無論我們的生活狀態如何,倘靈魂缺乏信、望、愛三德, 我們便無法活下去。」1
4. 聖保祿宗徒是一位十分務實的人。他知道,人生有喜有悲,愛德會在磨練中受到考 驗,望德也會在苦難面前動搖。然而,他仍寫道:「不但如此,我們連在磨難中也 歡躍,因為我們知道: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羅五 3~4)。為宗 徒而言,在不被理解和受迫害中傳福音,生活必是充滿考驗和磨難(參閱:格後六 3~10)。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黑暗中瞥見一道曙光:我們開始意識 到,傳揚福音是靠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的大能所支撐。這樣,我們就學會了實踐與 望德密不可分的美德,那就是忍耐。我們生活在節奏急速的世界,習慣了即時的心 態,想要立刻就要,不花時間與人相處,即使是家人也甚少聚首享受彼此的陪伴。 忍耐已被狂亂急促的生活拋諸腦後,對人造成傷害,因為這樣的生活會導致急躁、 焦慮,甚至無故的暴力,以及更多的不滿與自我封閉。
生活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也沒有什麼忍耐可言,因為空間和時間都屈服於無處 不在的「現在」。如果我們能懷著敬畏之情去思考萬物的創造,或許我們能更好地 理解忍耐的重要。我們可以欣賞四季的變化及其收穫,觀察動物的生命及其成長周 期,以及享受聖方濟的清澈視野;亞西西聖方濟在他八百年前寫的《造物讚》中, 將萬物視為一個大家庭,稱太陽為「哥哥」,稱月亮為「妹妹」,2重新認識忍耐對我 們自己及他人的益處及價值。聖保祿宗徒在談到忍耐時,經常提到我們要堅持不懈 地對天主的應許充滿信心,他也首先見證了天主的耐性,祂是「願賜忍耐和安慰的 天主」(羅十五 5)。忍耐是聖神賜予的果實之一,它支撐著我們的望德,並使之成 為一種美德和生活的方式。願我們學會經常為忍耐的恩典祈禱,忍耐既是望德的女 兒,也是望德的堅實基礎。
希望的旅程
5. 望德與忍耐的相互影響,使我們清楚看到,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個旅程,需要一些特 別強烈的經驗來深化和維持望德,望德是我們重要的同伴,引導我們邁向與主耶穌 相遇的目標。我記得教會在 1300 年宣布第一個禧年之前,是先經歷過一個由民間 信仰靈修所啟發的恩典之旅。我們怎能不回想起寬恕的恩典曾以各種方式,澆灌在 上主聖潔忠貞的子民身上?例如,在教宗博義八世(Pope Boniface VIII)頒布聖年 的六年前,即 1294 年 8 月 28 日和 29 日,教宗聖雷定五世(Saint Celestine V)已 賜予所有前往阿奎拉(Aquila)聖瑪利亞大教堂(Santa Maria di Collemaggio)的人 寬宏的「大赦」。當時的教會已經感受到禧年的恩典是天主神聖仁慈的澆灌,甚至 早於 1216 年,教宗何諾三世(Pope Honorius III)已批准了聖方濟的請求,授予所 有在八月首兩天前往寶尊堂(Porziuncola)的人得到大赦。1222 年到聖地牙哥德孔 波斯特拉朝聖所也是如此:教宗嘉禮二世(Pope Callistus II)允許,只要雅各伯宗 徒的慶日適逢主日,信眾便可以在那裡舉行禧年慶典。這種「分散式」的禧年慶祝 活動能延續下去是好事,因為天主寬恕的力量將能藉此支持並陪伴團體及個人的朝聖 旅途。
朝聖是禧年的基本重大元素,傳統上踏上朝聖旅程與人類追求生命的意義有關。徒 步朝聖更是有助於重新發現寧靜、力量和簡樸生活的價值。在未來的一年,滿懷希 望的朝聖者一定會走遍歷史悠久和現代新興的路線,以充分體驗禧年。在羅馬城的 朝聖活動,一般除了參觀地下墓穴和七座大殿以外,也會造訪其他的朝聖之路。從 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彷彿沒有國界的限制,在欣賞 受造界之美和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我們也學會珍惜多元文化和不同經歷的豐富內 涵,使之成為心中的祈禱,並感謝天主創造了這些奇妙化工。朝聖沿途及羅馬市區 的禧年聖堂,將成為靈修的綠洲和信仰朝聖路上的休憩之所,讓人重溫信仰之旅及 暢飲希望之泉,特別是領受和好聖事,因為這聖事是所有真誠歸依之旅的重要起 點。在特定的聖堂裡,教會將以特別的方式對司鐸和教友進行相關培育,讓信友以 個別的方式領受告解聖事。
我希望特別邀請東方教會的信友,尤其是那些已經與聖伯多祿繼承人完全共融的信 友,一起來參與這次朝聖之旅。他們因忠於基督和教會而遭受了莫大的苦難,甚至 被磨難至死。因此,我希望他們在羅馬這座城市能得到特別的歡迎和款待,因為羅 馬也是他們的母親,珍藏著他們許許多多的回憶。因其古老的禮儀,以及教會內眾 多司鐸、隱修士和神學家的神學及靈修著作而被豐裕的天主教會,希望能以象徵性 的方式向他們和他們東正教的弟兄姊妹表達歡迎及擁抱之意,因為東正教的弟兄姊 妹在這個時代常因暴力和動盪而被迫離開家鄉──他們的聖地──前往更安全之 處,對正走在十字苦路上的他們而言,知道教會愛護他們,不論他們走到哪裡,都 會伴隨他們,不會遺棄他們,這份希望將會使禧年的象徵意義更加重大。
6. 2025 聖年與之前的禧年慶典活動一脈相承。在上一個每 25 年慶祝的禧年,我們跨 越了耶穌基督誕生兩千年的門檻。之後,我在 2015 年 3 月 13 日頒布了一個特殊 禧年,為讓眾人明瞭並鼓勵與「天主慈悲的面容」3相遇,這是給每個時代、每個 地方和每位男女的福音核心訊息。現在又到了新的禧年,聖門將再次開啟,邀請 每一個人來深刻地體驗天主的愛,喚醒心中在基督內得救的確切希望。聖年也將 引導我們走向所有基督徒的另一個基本的慶典:2033 年將會是主耶穌受苦受難、 死而復活,使人得到救贖的兩千周年紀念。我們即將踏上一段以重大事件為標誌 的朝聖之旅,在這旅程中,天主的恩典會走在祂子民的前方,並陪伴祂的子民, 使他們在信德中堅定前行,在愛德中積極進取,在望德中堅定不移。(參閱:得前 一 3)
基於隆重的傳統,並確信禧年對整個教會而言,將會是一個恩寵與希望滿溢的經 歷,我特此欽定,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將於 2024 年 12 月 24 日開啟,從而 揭開 25 年一度的禧年的序幕。在隨後的主日,即 2024 年 12 月 29 日,我將開啟 我的主教座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聖門;今年 11 月 9 日,該大殿將慶祝落成 1700 周年。隨後,於 2025 年 1 月 1 日,慶祝瑪利亞天主之母節瞻禮當天,聖母大殿的 聖門也將會敞開。最後,於 2025 年 1 月 5 日主日,羅馬城外聖保祿大殿的聖門也 將會被開啟。這後三道聖門將會於 2025 年 12 月 28 日主日關閉。
我進一步頒令,在 2024 年 12 月 29 日主日,所有主教座堂和副主教座堂的教區主 教應舉行莊嚴隆重的禧年開幕感恩聖祭,並必須使用為該慶典指定的禮儀;而在 副主教座堂舉行的彌撒聖祭,則由主教委任適當的特定代表主禮。教區的朝聖之 旅應從選定(collectio)的聖堂出發,然後前往主教座堂,象徵著在天主聖言的光 照下,所有朝聖者聚集在一起邁向希望的旅程。在朝聖的過程中,信友可誦讀本 文的內容,以及根據上述禮儀指示的規定,方可獲得禧年公告所提及的禧年大赦。 聖年將於 2025 年 12 月 28 日主日,在指定的聖堂結束,在聖年期間,教會應盡一 切努力,讓天主子民有機會充分參與宣揚天主賜予希望的恩寵或為此作出有果效 的見證。
常規禧年將以 2026 年 1 月 6 日主顯節關閉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作為結束。 在聖年期間,願基督徒的希望之光照亮所有男女,這是天主向所有人傳達的愛的 訊息!願教會在世界各地忠實地為此作見證!
希望的曙光
7. 除了在天主的恩寵中尋找希望,我們還需要在天主給我們的時代徵兆中認出希 望。正如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指出的「教會歷來執行其使命的作風,是一面 檢討時代局勢,一面在福音神光下,替人類解釋真理,並以適合各時代的方式, 解答人們永久的疑問,即現世及來生的意義,和今生與來世間的關係。」4 我們需 要承認我們的世界存在著無限美善,以免我們陷入被邪惡和暴力淹沒的誘惑中。 時代的徵兆──包括在人心中的渴望,需要天主救恩的臨在──應該轉變為希望 的標記。
8. 希望的首要標記,就是為再次陷入戰爭悲劇的世界實現和平。由於人類無視過去 的恐怖經驗,此時正面臨另一場磨難,許多民族正成為殘酷和暴力的犧牲品。對 於這些已經承受了太多苦難的民族來說,未來會怎樣?既然太多地區衝突會帶來 全球性的後果,人民絕望的呼聲怎麼不能驅使各國領袖解決這些衝突?期望武器 能沉寂下來,不再降下毀滅和死亡之雨,這期望真的只是異想天開嗎?願禧年提 醒我們,「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 9)。和平 的渴望挑戰著我們所有的人,也要求我們採取具體的措施,願外交工作能堅持不 懈地致力於尋求一切機會,以勇氣和創造力開展能實現持久和平的談判。
9. 懷著希望展望未來,這意味著需要有熱愛生命的熱情,並願意與人分享。遺憾的 是,在許多情況下,人們缺乏這份熱情。這情況的首要後果就是喪失了傳承生命、 養育子女的渴望。不少國家的出生率正以驚人的速度下降,主要因為現今生活節 奏快速,人類對未來的恐懼、缺乏工作保障和適切的社會政策,以及追求利潤而 非關注人際關係的社會模式。某些人傾向於「將問題歸咎於人口增長,而非極端 和選擇性的消費主義,這是一種拒絕面對問題的逃避方法。」5
以負責任的生育態度對生命開放是造物主植入男女心靈和身體的設計,也是上主 託付給配偶和他們愛情的使命。當務之急,是在各國立法保護生命的同時,信友 團體和整個公民社會也應給予令人信服的堅定支持。因為年輕人生兒育女的願 望,是他們愛情結出果實的標記,也是確保每個社會的未來。這是一個充滿希望 的議題:它源於希望,也產生希望。
因此,基督徒團體應該站在最前線,指出社會需要一個支持和促進希望的盟約、 一個包容而非意識形態的盟約,為一個充滿嬰兒和兒童歡笑的未來而努力,以填 補我們世界許多地方空虛的搖籃。不僅如此,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重拾生命的喜樂, 因為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參閱:創一 26)造了男女,不能只滿足於日復一日、 安於現狀,或只在物質現實中尋求滿足。這會導致狹隘的個人主義和希望的喪失, 引發憂傷的情緒,而這情緒會縈繞在心頭,結出對生活不滿意和不耐煩的果實。
10. 在聖年中,我們被召喚為那些經歷各種困難的弟兄姊妹帶來希望的具體標記。我 想到被剝奪自由的服刑人士,他們每天都承受著被拘留及受限制的痛苦、缺乏關 愛,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的人身得不到尊重。我建議各國政府在這個禧年採 取各種旨在恢復希望的措施;實施各種形式的大赦或免刑,並在尊重法律的具體 承諾下,執行重新融入社會的方案,以幫助受刑人重拾對自己和對社會的信心。
這是一個來自亙古的呼籲,來自天主的話語,天主的智慧永遠是適時的。它呼籲 採取寬容和解放的行動,以實現新的開始:「祝聖第五十年,向全國居民宣告自由」 (肋廿五 10)。梅瑟律法的這一制度後來被先知依撒意亞轉述採用:「上主派遣我 向貧窮的人傳報喜訊,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向俘擄宣告自由,釋放獄中的囚徒, 宣告上主恩慈的喜年」(依六十一 1~2)。耶穌在開始傳道時就把這些話變成了自己 的座右銘,以「上主恩慈的喜年」的實踐者自居(參閱:路四 18~19)。在世界各 地的信徒,特別是他們的牧者,應同心協力,要求為獄中的囚犯提供人性尊嚴的 條件,尊重他們的人權,特別是廢除死刑,因為死刑與基督宗教的信仰相違背, 且消除了所有寬恕和改過自新的希望。6為了向服刑人士提供一個關懷的具體標 記,我希望能在監獄中開啟一道聖門,作為邀請服刑人士帶著新的希望和信心展 望未來的標記。
11. 對於在家或在醫院的病人,我們也要把希望帶給他們,探望他們時表達關心和愛 護可減輕他們的痛苦;憐憫也能帶給他們希望,讓他們產生無盡的感激之情。我 們同樣也應感謝所有醫護人員,他們經常在艱難的處境下殷勤履行使命,持續向 病人和最弱小者給予關懷和照顧。
此外,對於所有處於特別困難境況的人,尤其是那些受疾病或缺陷影響,導致個 人自主能力嚴重受阻的人,我們不要忘了應給予全面性的接納及關注。他們正經 歷自身的弱點和限制,關懷他們就是對人類尊嚴的讚美,是一首需要整個社會來 參與合唱的希望之歌。
12. 青年是希望的化身,他們必須看見希望。可悲的是,他們常常看見自己夢想破滅、 抱負受挫。我們絕不能讓他們蒙羞,因為未來取決於他們對生命的熱情。我們很 高興看到他們展現活力,例如,在災難中看到有人需要幫助時,他們便會捲起衣 袖,充當志願者伸出援手。然而,看到青年人失去希望,面對不確定、沒前途的 未來,缺乏就業機會或工作保障,亦或在完成學業後缺乏對現實的前景時,我們 實在感到悲哀。如果沒有夢想成真的希望,他們難免會灰心喪志、無精打采。尤 其是濫用藥物、冒險追求一時的快感,更是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傷害,因為這會讓 他們看不到生命的美好和豐盛,可能導致抑鬱沮喪,甚至做出自我毀滅的行為。 為此,禧年應激勵教會更努力向他們伸出援手。讓我們以新的熱情,表達對青少 年、學生和年輕夫婦這新興一代的關懷和愛護。讓我們親近年輕人,因為他們是 教會和世界的喜樂與希望!
13. 對於為了自己和家人離鄉背井去追求更好生活的移民而言,他們也需要看見希 望,他們的希望不能被偏見和封閉所阻撓。在尊重人性尊嚴的同時,要以負責任 的態度來陪伴和接納他們,以免任何人被剝奪建設美好未來的權利。此外,流離 失所的人、遷徙者和難民,他們都是因為國際緊張局勢而被迫移居他鄉,以逃避 戰爭、暴力和歧視,他們應該得到安全的保障,並獲得就業和教育的機會,他們 需要擁有在新的社會環境裡安身立命的希望。
願基督信仰團體時刻準備維護弱小者的權利,敞開大門歡迎他們,以免斷送任何 人尋找美好未來的希望。願上主在末日審判的話語永遠在我們心中迴響:「我作 客,你們收留了我」,因為「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 做的。」(瑪廿五 35、40)
14. 經常感到孤獨和被遺棄的長者也應看到希望的曙光。基督信仰團體和公民社會有 義務尊重長者,珍視他們是擁有人生經驗的寶藏,不僅累積智慧且仍能作出貢獻, 同時呼籲他們與不同的世代聯盟,共同奮鬥。
在此,我也要提到祖父母們,他們是年輕一代信仰和智慧的傳承者。願他們在兒 孫的感恩和愛護中得到支持,因為兒孫在他們身上能找到自己的根源,並找到理 解和鼓勵的源泉。
15. 我衷心希望數十億缺乏生活必需品的窮人能看到希望。在不斷湧現新形式的貧窮 面前,我們很容易變得麻木不仁、逆來順受。然而,我們絕不能對我們周圍一發 不可收拾的情況視而不見,因這不僅是世界上某些地方的情況,而是甚為普遍,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貧窮的人,他們甚至可能是我們的鄰居。他們經常無家可歸或 缺乏足夠的食物;他們遭受許多人的排斥和漠視。儘管這個世界擁有龐大的資源, 但大部分都用在軍備上,「遭受摒棄者占地球人口的大多數,人數以十億計。受摒 棄者的議題在國際性的政治和經濟會議中被提及,但是經常給人的印象:總是附 加議程而已,若不是被視為間接損害,就是基於責任而加入的項目,或成為偏離 主題的枝節項目。事實上,當說過做過後,窮人的問題仍經常被置於一大疊議程 的最後。」7我們不要忘記:貧窮的人幾乎總是受害者,而不是肇事者。
希望的呼籲
16. 與古代先知們的訊息相呼應,禧年提醒我們,地球上的資源並非為少數特權階層 而設,而是為所有人。擁有財富的人應慷慨解囊,不要對有需要幫助的弟兄姊妹 視而不見。在此,我特別想到那些缺水缺糧的人:飢餓是一樁醜聞,是我們人性 軀體上一道裂開的傷口,它喚起我們所有人認真審視自己的良知。我再次呼籲:「讓 我們將用於軍備和其他軍事開支的金錢,成立世界基金,以期最終消除飢餓,並 促進最貧窮國家的發展,使他們的人民不用訴諸暴力或欺騙性的解決方法,也無 需離鄉背井尋求更有尊嚴的生活。」8
鑑於禧年即將來臨,我要向較富裕的國家發出另一個衷心的呼籲。我請求他們承 認過去許多決定的嚴重性,並下決心免除那些永遠無法償還債務國家的清償。這不 僅是寬宏大量,更是一個正義的議題。今天,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一種新形式的不 公義正在加劇,「真正的『生態債務』確實存在,特別是在南北兩半球之間,其原 因是與因商業失衡而影響環境生態,及某些國家長期不成比例地使用天然資源有 關連。」9 正如聖經所說,地是上主的,我們只是以「旅客或住客」的身分居於其 中(肋廿五 23)。如果我們真的希望為世界預備一條通往和平的道路,就讓我們致 力消除不公義的根源,清償不公義和無法償還的債務,並為飢餓者提供食物。
17. 即將來臨的禧年是基督徒的重要日子,它是紀念第一次大公會議(尼西亞大公會 議)1700 周年。值得關注的是,從宗徒時代開始,牧者們(主教)會在不同的活 動中聚首,討論教義和紀律的事宜。在早期奠立基督信仰的數個世紀中,主教會 議經常在東西方舉行,以確保天主子民的合一和忠於傳揚福音使命的重要性。禧 年可作為一個具體體現同道偕行的重要活動,今天的基督信仰團體認為,以同道 偕行的方式福傳,越來越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所有領了洗的人,應以他們各自 的神恩和使命,共同承擔責任,致使更多不同希望的標記能見證天主在世上的臨 在。
第一次大公會議(尼西亞大公會議)旨在維護教會的統一,因當時教會對耶穌基 督的完全天主性及其與天父同性同體的信念出現分歧,導致教會受到嚴重威脅。 在君士坦丁一世的要求下,約三百名主教參與了這次會議,他們的第一次會議於 325 年 5 月 20 日在君士坦丁皇宮舉行。經過多種形式的辯論後,賴聖神的恩賜, 一致通過了《尼西亞信經》,即我們現在每個主日在感恩祭誦念的經文。參與大公 會議的主教選擇在信經開始時首次使用「我們相信」10的表達方式,以表明整個教 會的合一共融,以及所有基督徒都信奉同一的信仰。
尼西亞大公會議是教會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教會邀請基督徒在這個周年紀念一 起慶祝、讚美和感謝三位一體的天主,特別是「與聖父同性同體」的聖子耶穌基 督,11 祂向我們揭示愛的奧祕。與此同時,尼西亞會議也召喚所有教會和教會團 體,請他們堅持不懈地走有形合一的道路,並尋求適切的方式來充分回應耶穌的 祈禱:「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祢在我內,我 在祢內,為叫世界相信是祢派遣了我。」(若十七 21)
尼西亞大公會議也討論了復活節的日期。時至今天,因大家對此問題仍有不同立 場,以致使我們無法在同一天慶祝這信仰中的重要節日。令人高興的是,我們將 會在 2025 年共同舉行慶祝活動。但願這能成為對東西方教會所有基督徒的呼籲, 彼此能為復活節日期的合一邁出果斷的一步。我們最好提醒自己,許多人不了解 過去的爭議,也不理解這方面的分歧為何會繼續存在。
定錨於望德
18. 望德與信德和愛德構成「神學美德」(超德)的三個部分,是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參 閱:格前十三 13;得前一 3)。在彼此密不可分的合一關係中,望德乃是為信友生 活提供內在方向與目標的美德,因此,聖保祿宗徒鼓勵我們說「論望德,要喜樂; 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羅十二 12)。我們確實需要「富於望德」 (參閱:羅十五 13),這樣才能為在我們內的信德和愛德作可信而具吸引力的見 證;我們的信德才會充滿喜樂,愛德才有滿腔熱忱;我們每個人都能獻上一抹微 笑、一個友愛的表現、一對親切的眼神、一雙樂於傾聽的耳朵、一個友善的行動, 因為我們知道,在基督耶穌內的聖神,這一切都可以成為接受基督豐盛希望的種 子。然而,我們希望的根基是什麼呢?為了解這一點,讓我們停下來思考「我們 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參閱:伯前三 15)
19. 「我信永恆的生命。」12我們是這樣宣告我們的信仰,基督徒的希望在這句話中找 到了重要的基礎。因為「望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望德我們期盼天國和永生,視 之為我們的幸福。」13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談到希望時說:「沒有天主作基礎,就沒有永生的希望,人性尊嚴將受到嚴重的損害,一如現代屢見不鮮者,並使生 命、死亡、罪惡及痛苦等問題,永遠成為不解的啞謎,以致令人陷於絕望。」14然 而,我們的得救在於希望,面對時間的流逝,我們確信人類的歷史和我們個人的歷 史並非註定要走向死胡同或黑暗的深淵,而是指向與光榮的上主相遇。因此,我 們在生活中期待祂的再來,並希望永遠活在祂內。本著這樣的精神,我們將第一 批基督徒衷心的祈禱變成我們自己的祈禱,聖經也以這樣的祈禱結束:「主耶穌, 請祢來吧!」(默廿二 20)
20. 耶穌的死而復活是我們信仰的核心,也是我們希望的根基。聖保祿宗徒用四個動 詞簡潔地說明這一點:「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 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 並且顯現給刻法,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格前十五 3~5)基督死亡、埋葬、復 活、顯現。為了我們,耶穌經歷了死亡,天父的愛藉著聖神的大能使祂復活,並 使祂的人性成為我們永恆救恩的初果。基督徒的希望正是如此:在面對似乎是一 切終結的死亡時,我們確信並感謝基督在洗禮中賜給我們的恩典,「生命只是改 變,而非結束」,15直到永遠。我們在洗禮中與基督同葬,我們也在祂的復活中得 到新生命的禮物,這打破了死亡的圍牆,成為通往永生的道路。
面對死亡──與自己至親痛苦的分離──這一現實,是無法透過空洞的言辭來抒 解。然而,禧年讓我們有機會,懷著無比的感恩之情,重新體會我們在洗禮中所 領受新生命的恩賜──一個能夠轉變死亡悲劇的生命。在禧年的背景下,值得反 思的是,自教會成立初期的幾個世紀以來,人是如何理解這個奧祕。例如:在許 多古老的施洗所(如羅馬的拉特朗聖若望大殿施洗所)內都有將聖洗池建設成八 角形的傳統,這是為了象徵洗禮是「第八日」的曙光,是復活的日子,超越每周 一次時間流逝的正常節奏,是向永恆和永生的幅度敞開的日子:是我們在塵世朝 聖的目標。(參閱:羅六 22)
殉道者為這個希望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見證。他們堅守對復活基督的信德,寧願 捨棄塵世的生命,也絕不背叛他們的主。殉道者是無盡生命的宣告者,他們在每 個時代都存在,而且為數眾多,或許在我們這個時代更是如此。我們需要珍惜他 們的見證,為使我們的希望因他們的見證而結實纍纍。
殉道者來自不同基督信仰傳統,他們也是合一的種子,血緣上共屬同一的普世教 會。我殷切期望在禧年期間舉行一場普世性的慶祝活動,以彰顯這些殉道者豐碩 的見證。
21. 那麼,我們死後會怎樣呢?在這道門檻以外,與耶穌在一起,我們會找到永生, 會與天主合而為一,會永遠默觀並分享祂無限的愛。如今我們在希望中所經歷的 一切,將來都會成為事實。我們會想起聖奧斯定的話:「我整個人與祢合為一體, 就不再有痛苦與勞苦;我的生命將是真正的生命,一個完全被祢充滿的生命。」16 這種圓滿融合的特徵是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我們人類的召叫,也是所有人嚮往 的目標。
然而,幸福是什麼?我們所等待和渴望的幸福是什麼?不是短暫的快樂,人一旦 體驗過轉瞬即逝的滿足,反而會渴望更多,貪得無厭,心中只會越來越空虛,永 不知足。我們嚮往的幸福,是確切地存在於一件能帶給我們滿足的事物中,那就 是愛。因此,我們現在就可以說:我被愛,所以我存在;我將永遠活在不會讓我 失望的愛中,沒有任何事能將我與愛分開。讓我們再聽宗徒說的一番話:「因為我 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 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 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羅八 38~39)
22. 另一個與永生有關的現實是天主的審判──私審判及公審判。藝術經常試圖描繪 這個畫面──在此我們可以想到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的巨作──按照他那時 代的神學觀點,目的是激發觀眾的敬畏感。我們確實應該有意識地及清醒地為我 們的生命接受審判的那一刻作好準備,但我們必須始終從希望的角度來做這件 事,因為望德是神學的美德,它維繫著我們的生命,並使我們的生命免於毫無根 據的恐懼。天主是愛(參閱:若壹四 8、16),祂的審判必定是基於愛,尤其是基 於我們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做或未做的一切,而審判者基督就在這些人當中(參 閱:瑪廿五 31~46)。顯然,我們談論的審判有別於人類世俗的法庭所頒布的任何 審判;它應該被理解為在天主神聖慈悲且深不可測的奧祕中,與天主──天主是 愛──和與自身之間所活出的關係。聖經上說:「教訓祢的子民,義人必須憐愛眾 人;並使祢的子女滿懷希望,因為人在犯罪之後,祢常賜予懺悔的機會。所以…… 在受審時,應期望祢的哀憐」(智十二 19~22)。引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來說:「在 審判的時刻,我們經驗到並汲取到,祂的愛對世上和對我們本身是一切罪惡不可 抗拒的力量。愛的痛苦成了我們的救恩和喜樂。」17
因此,審判與我們所希望的救恩相關,也是耶穌藉著祂的死亡與復活為我們贏得 的救恩,其目的是要帶領我們最終與主相遇。我們的惡行無法繼續隱藏;我們必 須被淨化,好能與主的愛相結合。在此,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需要為所有已結 束在塵世朝聖之旅的人祈禱,我們需要團結一致,透過諸聖的相通和共融進行有 效的代禱,並使我們在受造萬物的長子基督內建立合一的關係。感謝祈禱的神效,禧年大赦是特別為那些先我們而去的人所設的,為使他們能獲得完滿的憐憫。
23. 古語有云,「憐憫」和「寬免」這兩個詞是相通的,這並非偶然。事實上,「大赦」 是發現天主無限慈悲的一種方式,它表達了上主無限的寬恕。
懺悔聖事保證天主會洗淨我們的罪。聖詠中那些強而有力的話語讓我們感到莫大 的安慰:「是祂赦免了你的各種愆尤,是祂治癒了你的一切病苦,是祂叫你的性命 在死亡中得到保全,是祂用仁慈以及愛情給你作了冠冕,上主富於仁慈寬恕,極 其慈悲,遲於發怒。……祂沒有按我們的罪惡對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過犯報 復我們。就如上天距離下地有多麼高,祂待敬畏祂者的慈愛也多高;就如東方距 離西方有多麼遠,祂使我們的罪離我們也多遠」(詠一〇三 3~4、8、10~12)。和 好聖事不僅是一份極大的靈性禮物,也是我們信仰歷程中最基本的、具有決定性 且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和好聖事中,我們讓主消除我們的罪孽,治癒我們的心靈; 讓祂使我們復原,擁抱我們,並向我們顯露祂溫柔慈悲的面容。認識天主的最好 方法,莫過於讓祂使我們與祂和好(參閱:格後五 20),品嘗祂的仁愛寬恕。讓 我們不要忽視告解聖事,且要重新發現這療癒與喜樂的聖事之美,也就是天主赦 免我們罪過的美!
然而,正如我們從親身經歷中了解到,每一項罪惡都會「留下印記」。罪是有後 果的,我們所犯的罪不僅會帶來外在的影響,還包括內在的影響,因為「所有罪 過──即使是小罪──都促使人對受造物形成不健康的依戀,這種依戀不論在現 世,抑或在死後,即那稱為在煉獄的狀態中,都必須予以淨化。這種煉淨解除罪 惡的『暫罰』」。18我們的人性是軟弱的,會被邪惡所吸引,罪惡的某些殘餘影響依 然存在。這些殘留的影響會藉著赦罪而消除,且藉基督的恩典而得永遠消除,正 如教宗聖保祿六世所寫的,祂「本身就是我們的『罪赦』。」19 宗座聖赦院將頒 布獲得禧年大赦的準則,並使其實踐在靈修上富有成效。
這種完全寬恕的體驗會讓我們敞開心扉,認識到反過來寬恕他人的重要性。寬恕 不能改變過去,不能改變過去曾發生的事情,但可以讓我們改變未來,過不同的 生活,擺脫憤怒、敵意和報復心。寬恕讓我們可以擁有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讓 我們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過去,儘管仍帶著過去淚水的痕跡,但可以變得更寧靜。
在上一個特殊禧年,我委任了慈悲傳教士,他們一直持續履行其重要使命。在即 將來臨的禧年,我期盼他們繼續履行使命,讓帶著開放的心和懺悔的精神走到他 們跟前的罪人能重燃希望,得到罪赦。願傳教士繼續成為和好的泉源,鼓勵我們 在天父慈悲的感召下,懷著由衷的希望展望未來。我鼓勵主教們善用慈悲傳教士 的寶貴使命,尤其是派遣他們前往「希望」受到嚴峻考驗的場所:監獄、醫院, 以及人性尊嚴受到侵犯、貧窮氾濫、社會腐敗的地方。在這個禧年,願沒有人被 剝奪接受天主寬恕和安慰的機會。
24. 天主聖母是望德的至高見證。在聖母瑪利亞身上,我們看到希望不是天真的樂觀主 義,而是生命現實中的恩典。像每個母親一樣,每當瑪利亞看著自己的兒子時,她 就會想到祂的未來。當然,她心中也一直思索著年邁的西默盎在聖殿中對她說的 話:「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 至於妳,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二 34~35)。在十字架下,她目睹親子耶穌無辜的受難和死亡。她儘管悲痛欲絕,但 仍繼續重申她的「我願意」,從未放棄對上主的希望和信靠。就這樣,瑪利亞為了 我們的緣故,參與實現了她的兒子所預言的一切,即「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 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谷 8:31)。在悲痛 的苦難中,瑪利亞以愛獻身,成為我們的母親──希望之母。虔誠的信友一直稱 聖母為曉明之星,這並非偶然,這個稱謂代表一種確切的希望:即在今生的暴風 雨中,天主之母會來到我們身旁幫助我們、支持我們,並鼓勵我們堅持希望與信 靠。
在這方面,我心懷喜樂地提醒,位於墨西哥城的瓜達盧佩聖母聖殿正準備在 2031 年慶祝聖母首次顯現五百周年。聖母瑪利亞透過聖若望.狄也果(Juan Diego), 帶來了革命性的希望訊息,她將繼續帶給每位朝聖者和所有的信眾:「我是你們的 母親,我不是在這裡嗎?」20同樣的訊息在世界各地聖母瑪利亞的聖地繼續觸動人 心,無數朝聖者將他們的憂慮、悲傷和希望寄託在聖母瑪利亞身上。在禧年,願 這些聖地成為款待朝聖者的朝聖地和希望重生的神聖空間。我鼓勵所有前往羅馬 的朝聖者到羅馬城不同的聖母聖殿祈禱,瞻仰聖母及祈求她的保護。我深信,每 一個人,尤其是受煎熬和最需要幫助的人,都會感受到瑪利亞的親近,她是最慈 愛的母親,從不離棄自己的孩子,對天主的子民而言,她是「確切的希望與安慰 的象徵」。21
25. 在我們邁向禧年的旅程中,讓我們回到聖經,並體會聖經對我們說的話:「願我們 這些尋求避難所的人,得到一種強有力的鼓勵,去抓住那擺在目前的希望。我們 拿這希望,當作靈魂的安全而又堅固的錨,深深地拋入帳幔的內部。作前驅的耶 穌已為我們進入了那帳幔內部,按照默基瑟德品位做了永遠的大司祭」(參閱:希 六 18~20)。這番話有力地鼓勵我們,永遠不要失去我們所獲得的希望,要緊緊抓 住這個希望,並在上主內找到我們的避難所和力量。
錨的形象是具說服力的,它幫助我們認識到,只要我們把自己交託給主耶穌,我 們就能在人生的動盪和紛擾中獲得穩定和安全。襲擊我們的風暴永遠不會得逞, 因為我們穩固地錨定於由恩典所生的希望中,這希望使我們能活在基督內,戰勝 罪惡、恐懼和死亡。這希望超越了生命中短暫的快樂和眼前目標的實現,使我們 突破試煉和困難,激勵我們不斷前進,且永不忘懷壯麗的天國才是我們蒙召的目 標。
因此,即將來臨的禧年將以一個永不消逝的希望──我們對天主的希望──作為 聖年的主軸。願這聖年幫助我們重拾信心,為能在教會、社會、人際關係和國際 關係上,促進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受造界應得的尊重。願信徒的見證成為我們這個 世界真正希望的酵母,成為新天新地的標記(參閱:伯後三 13),在那裡,所有 男女將生活在正義與和諧之中,喜樂地盼望主的應許得以實現。
讓我們現在就被這希望所吸引!透過我們的見證,願將「希望」傳給所有急於尋 找希望的人。但願我們的生活方式能對他們說:「你要鼓起勇氣,期望上主!你要 振作精神,期望上主!」(詠廿七 14)。願希望的力量充滿每個當下,讓我們滿懷 信心等候主耶穌基督的再來,當祂來臨時,一切讚美與榮耀全都歸於祂,從現在 直到永遠。
教宗方濟各
發自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 年 5 月 9 日,主耶穌基督升天節,本人在任第十二年。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聖奧斯定講道集》,198。
2 參閱:《方濟會全集》,263 之 6,10。
3 參閱:教宗方濟各,慈悲特殊禧年詔書:《慈悲面容》,1~3。
4 《現代世界教會牧職憲章》,4。
5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50。
6 譯者註:《天主教教理》,2267 新修訂(中文暫譯):「長久以來,合法當局在完成了合法程序後便訴 諸死刑,這被認為是一種對某些罪行的嚴重性作出恰當的回應,是可接受的手段,即使方法極端,卻使公益受到保護。今天,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即使犯了極嚴重罪行的人也不該失去他的人 性尊嚴。此外,已經出現一種對國家刑罰意識的新理解。總之,迄今已經發展出更有效的監禁系統,以保障公民受到應有的保護,但同時也不能斷然拒絕給罪犯自新的機會。因此,教會依照《福音》的教導,表明『死刑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它殘害人的不可侵犯性和尊嚴』,同時決心致力於在全世 界廢除死刑。」(此覆文詔書將於《羅馬觀察報》付印公布,同日生效,並將刊載於《宗座公報》)。
7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49。
8 教宗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62。
9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51。
10 尼西亞信經:《公教會之信仰與倫理教義選集》,125。
11 同上。
12 宗徒信經,《公教會之信仰與倫理教義選集》,3。
13 《天主教教理》,1817。
14 《現代世界教會》牧職憲章,21。
15 《羅馬天主教彌撒經文》,追思亡者頌謝詞(三)。
16 聖奧斯定,《懺悔錄》卷十,28。
17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 — 論基督徒的希望》通諭,47。
18 《天主教教理》,1472。
19 教宗聖保祿六世,《宗徒述職》宗座信函,II,1974 年 5 月 23 日。
20 尼坎.莫波華(Nican Mopohua),《這樣的記載》(Thus It Is Told), 119。
21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文獻《教會》教義憲章,68。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